close

【異位性皮膚炎】

西醫原理:是指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而病變,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耐並異常敏感,癢亦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

但除了皮膚很癢外,患者的皮膚亦可能會紅腫、有水泡或結痂。皮膚甚至於比一般膚質較為乾燥;長期患者的皮膚可能會增厚及膚色加深。患處會因患者不斷搔抓而破裂,滲出液體,嚴重的話可引起細菌感染,出現流膿現象。同時易伴隨其它過敏性體質,目前發病機制仍然未解。

 

初次發作多於嬰幼兒時期,總病患大約占總嬰幼兒3%~5%,約30%的病患於1歲~5歲時發病,約有20%氣喘病童會同時有此病症,更約有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合併帶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的問題,此類病患通稱異位性體質。

 

中醫原理: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免疫功能失調的問題,基本上皮膚的問題,我們會思考到肺經,因為肺主皮毛,當肺經出現狀況或堵塞不通,皮膚或毛髮會有癥狀發生。在中醫理論中,人的腎氣足不足,代表了一個人身體的整體狀況,而它又主管人的內分泌,因此如果腎氣不足或人體因免疫機能不全,很容易為病源入侵造成疾病的發生。

而脾經主運化,倘若免疫能力出現問題時,我們會先考慮到脾胃的功能是否健全。基本上脾胃功能調養得宜,身體的機能自然就好。因此脾經、腎經及肺經最需被考慮。

 

經筋原理:在經筋理論中,若血液流通順暢,不會有所謂不通的問題。因此心主血脈;脾統血(主運化)、肝藏血,加上腎經管生殖及內分泌,而肺主皮毛,肺跟大腸經又相表裡,所以這些經筋為調理重點。

而在經筋的思考邏輯中不同於其它學派的重點→腹腔,倘若皮膚炎位置單從手或腳,那可能可從局部處理,但若手、腳都有,其中繼站腹腔一定有其壓力及條索,腹腔沒有化解,那問題永遠還在。

除了全身調理完,經筋醫學還有個絕招─改變你的記憶體調【間腦】,全身性的皮膚炎,我們會修改【間腦】中的記憶體,因為其功能失調及凌亂才會有其問題,因此最後一定要做此修補模式,間腦位置約在耳上約2~3公分。

 

貼心小叮嚀:因為全身皮膚問題或慢性病,我們有發現有此狀況的朋友若又嗜吃麵食類或牛奶,症狀會更加難以調理,所以可以盡量少食或先禁食一段時間,來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畢竟有任何變化是自己最清楚,調理身體、愛護身體一直都是需要永續經營的,因此只要我們持續對身體給予關愛,即使不用藥它會慢慢好起來的。

 

(出處—永安整體保健  謝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0420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