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漏性皮膚炎

相信大家常聽到『脂漏性皮膚炎』這個名詞,它是一種在某些部位皮脂腺分泌旺盛的皮膚問題,其特徵為患部皮膚的表皮細胞增生加速及皮脂分泌過剩。患部皮膚會出現一些黃色帶鱗屑的斑塊,除了造成外觀上的困擾外,大多伴有搔癢症狀。且易併有頭皮屑多或青春痘多的現象。

在西方醫學中,通常會將之歸類於遺傳體質或是皮膚上的皮屑芽孢菌過度增生。

而好發對象通常是介於三十到六十歲間的成年人或四個月以下的嬰兒。

 

在西方醫學的治療方式,通常就是在局部施以類固醇用藥或告訴您於頭皮部位可以使用藥用洗髮精,並提醒您保持身心愉悅、不要有太大的情緒起伏及飲食清淡,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因此這樣的問題反反覆覆一再發生。

 

經筋醫學理論:我們認為『脂』與足少陽膽經有關,膽固醇、脂肪、油脂,都與膽經的順暢與否有絕大的關係。

在調理層面,肺主皮毛,肺、大腸互為表裡,因此這兩條經筋是調理重點。而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為同名經,脾經統血,若血液運化正常,照理,不會有皮脂腺分泌過剩的問題,因此脾經也是個調理重點。加上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裡,而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絡,它會反映出臉部的問題,當胃經通暢時,皮膚、臉部是紅潤有光澤的。

在經筋理論中,『不通則痛、則廢棄物無法順利排出,而只要血液流通順暢就沒有症狀的產生。』因此當在生活中受到『寒氣』的影響,不管是飲食上或壓抑、憂愁性格(肺主憂、脾主思),這些皮膚的問題就容易反覆發生。

而教授也一再說,小麥製品其實很容易影響到一個人的皮膚問題及關節和慢性病問題,所以我們通常會建議客人自行做個實驗,給自己一段時間,減少日常生活中對於寒涼飲食跟小麥製品的攝取,當然加上調理不通之結構。

調理部位:除了上述循行經絡,因為大部份的『脂漏性皮膚炎』都好發於頭跟臉部,所以為加強頭面的血液供給,我們會放鬆一些動脈系統,如腋窩、下頷關節處、鎖骨周邊...等,而皮膚問題的調理在經筋中有很重要的兩個地方:腹腔和間腦,所以當結構全都調整後,我們會在這兩處下功夫。

只能說,任何症狀或病名都是因為我們本身有著過多的『不通』,問題才因焉而生,調理不見得完全能百分之百改善,因為作息、生活習慣的主導權永遠不在治療師,而在自己。

 

(出處--永安整體保健   謝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y0420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