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太陰脾經(腳大姆指內側):中醫理論→脾統血;脾主思及運化,因此血液相關症狀,我們會去推想此人脾經通道是否有堵塞點。而脾經的瘀堵過深時,可能會產生過於思慮或胡思亂想的現象。不管是思慮過度傷脾胃;抑或是脾胃有狀況而產生思慮過度,兩者互為因果。

 

脾主運化,分為運化精微,從飲食中吸收營養物質,使其輸於五臟六腑各器官組織;再來是運化水濕,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若運化水濕功能失衡,導致脾虛現象,則水濕停滯,淤而成痰,因此脾經有狀況,我們會覺得喉嚨好像一直有痰的感覺。

 

經筋理念中,由於甲狀腺是脾經循行的通道,因此我們會將甲狀腺問題歸類於脾經出狀況。再者『久坐傷脾』,因此我們若遇久坐者的型態,會針對他的脾胃經筋去作思考及調整。

 

足厥陰肝經(腳大姆指):中醫理論→肝藏血,指肝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血液產生後貯藏於肝臟,隨人體活動量需要而向外周輸運,維持各臟腑功能及全身筋骨運動。在五志中,『肝主怒』,大怒傷肝;但是抑鬱而生悶氣也會導致肝經失衡,所以偶爾將情緒發抒出,並無不妥。

 

經筋理念:肝主筋,因此遇到客人有筋膜上或筋骨上的問題,肝經為調理重點。且肝經與膽經互為表裡,現代人一般通病,膽經都過於緊繃,所以相對影響到肝經功能,兩者互為因果,皆為調理重點。

 

足陽明胃經(腳二、三、四指):中醫理論→『胃不和則臥不安』,因此脾胃有問題時,睡眠品質也會受到影響,那這樣的狀態下吃安眠藥而不去思索問題所在,是惡性循環,其實並無實質幫助。

 

由於胃經行經過我們的顏面,因此調理好腸胃也會間接影響到我們的臉部氣色及膚質狀態。

 

經筋理論:我們在調理客人的時候,發覺大部份的人因為工作型態、生活中的一些姿勢,非常容易影響到膽經及胃經,如蹲姿、久站、三七步、翹腳...都容易會有膽、胃交接面緊繃的狀況,間接影響到膽經及胃經功能。所以,我們會建議客人在自我調理時,可以拿工具,時時搥敲自己的膽、胃交界面,膽、胃交界面於大腿的偏外側,不必一定要顧及什麼穴位,敲就對了。也可以用踩腳背的方式來調理胃經(註一)。

 

倘若以上所述,經筋帶給我們的影響,其實就不難知道,為什麼我們不斷強調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為致病因素了,惟有將自身的狀況照顧好,症才會消失,而不是一有內科問題就急著投醫,身體其實都一再告訴著我們訊息,只是我們從沒好好去聆聽罷了。

 

 

註一(踩腳背):http://joy04202002.pixnet.net/blog/post/280319593

 

(出處--永安整體保健   謝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y04202002 的頭像
    joy04202002

    永安整體保健

    joy0420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